平实温暖,哀而不伤…紧张高考过后,来看看这部把市井人情拍出滋味的疗愈之作

2023-06-08 20:00:24     来源 : 影吹斯汀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资料图片)

今晚,高考全国卷为期两天的考试已经收官,很多地区的学子们已经走出了考场,先祝考生们都超常发挥、得偿所愿!

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型考试,某种程度上也是少年们踏入成年世界的象征关卡——在高竞争社会如何保持竞争力,在快节奏环境里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热情所在?

学子们神经紧绷、全力以赴,比他们更紧张焦虑的,或许是各位考场外的家长们。“高考决定命运”的传统理念下,分数是硬核竞争力,考上个好大学自然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其实多年以后回望,高考也不过是人生众多抉择和关卡中的一个,能拥有平和稳定的心态和细水长流的持续力,或许对于“生活”这场漫长的战斗更加重要。和激烈竞争相比,温暖的人情味才是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更被渴望的东西。

就在这几天,一部逆现代社会竞争潮流,主动把节奏慢下来,但不乏生活热情和专业态度的小众台湾温情片《本日公休》释出了资源,并登上豆瓣电影一周口碑榜,很适合作为“考后疗愈”。

片子没啥当红明星,但实力不弱,主演是老牌金马影后陆小芬。3月在中国台湾上映后观众口碑很好,拿到了今年台北电影节两个表演奖提名,尤其是二十多年后重归大银幕的女主陆小芬,她自然贴切的表演收获了很多赞誉。

陆小芬饰演的影片主人公,是一位在台中经营老式家庭理发店四十年的老板娘阿蕊。面对生活的烦扰,她总是以台湾欧巴桑的乐观亲和精神面对人生。

某天,阿蕊接到一通电话,搬到南部彰化的老客人因生病无法出门剪头发,拜托阿蕊上门服务。面对子女们的反对,阿蕊想起师傅教她“这一行要服务客人到底”的传统,给门店挂上“本日公休”的牌子,踏上了为老顾客服务的“理发之旅”......

这个老派到有些“超现实”的故事,源自导演傅天余的真实生活经历,女主的原型就是自己的母亲。或许是因为成长在这个环境,导演展示起理发细节和居民生活氛围也相当得心应手。一开场轻柔的闽南语和写实的营业片段,就能把观众迅速拉回传统的市井气氛之中。

影片的整体叙事结构和前几年的台湾家庭片《孤味》有些类似,以老一辈为主线,多副线辐射女主三个子女们的生活,但没有那么多抓马情节和惊人的家族内幕,重点还是“理发”这件事,并由此回顾一种正在消亡的市井温情和人情关系,是一部平和、幽默又带有些微感伤的生活流小品。

影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在平静如水的日常叙事中,敏锐捕捉到了老式理发店和理发师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社区传统。

片中女主经营理发店,做的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有来有往的街坊生意。四十年来,她修剪过镇上大多数人的头发,有退休老头,也有足岁婴儿;有情窦初开计划着第一次约会的高中生,也有关系依然和睦的前女婿。

理发店也是大家日常聊八卦、交流心事的公共空间和信息集散点。它和西方社区的小酒馆类似,是居民社交生活里的重要一环,也是传统小镇社会的一个微缩模型。

女主作为理发师,既是服务者,也是顾客们人生关键时刻的见证人。参与重大活动前(如婚礼、毕业典礼、生日会、约会),居民们都会去她家理发、改造型。老式皮凳上,承载着顾客们形形色色的希望和期待。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看到一辈子对着后脑勺工作的女主,如何通过剪发与顾客们极为自然的交心。在一幕幕轻巧又精细的剪发流程里,感受到理发所蕴藏的真正仪式感——

打理头发,亦是焕新生活,人需要活在对未来的期待之中。而理发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个时刻,把握住顾客的信任,每一剪刀都认认真真,这也是“匠人”的素养。

因此,影片无意展示女主的理发技术如何超群,不讲老年事业腾飞的爽文故事,而是借着一位平凡的手艺人,和她几乎没怎么变过的理发店,完成一次充满人情味和怀旧感的社会学素描。

但这份老传统并非金刚不坏,它在下一代的生活里出现了明显变化,成为影片平和叙事里的潜藏冲突。

女主有三个儿女,儿子跟妈妈一同生活,染粉色头发的大女儿因受不了台中一成不变的生活,离婚后来到台北当造型师(我们常见的时尚Tony)。小女儿则在剧组当化妆师,出了这个组,再进下个组,生活缺乏稳定性。

虽然两个女儿都继承了妈妈衣钵从事了美容美发行业,但秉持的“职业精神”早就发生了剧变。

影片尤其强调了同为理发师的大女儿和母亲的职业观区别。

女儿一直觉得妈妈给一位顾客剪头花那么久的时间很不划算,并把“微笑服务”视作需要收费的情感劳动,几乎不维护客户关系,专业剪发背后是另一种流水线作业。

对于开在闹市的理发店来说,“老顾客”和“附近”几乎是消亡的概念。

理发师为了薪水从这家门店流动到另一家门店,顾客也会今天选这家,下个月换另一家。“情谊”和“传统”被替换成客流量和营业额,更常见的,或许是顾客怕理发师推销,理发师怕顾客差评的双向防备。相信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朋友们,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所以,大女儿完全不理解老妈为何要吃力不讨好地从台中跑到南部去给老客人上门理发,主动去做赔本买卖。而老妈堪称全片题眼的一句碎碎念——“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什么关系才能互相关心吗?”则道出了令人伤感的事实:

在当下社会,一辈子只用心做好一件事的人越来越少,以人情而非金钱为重的价值观也再难常见。

因此,“消亡”其实是整个故事的隐藏主题——女主阿蕊的理发之旅其实是和病重老顾客的告别之旅,她所经营的家庭理发店(与价值观)在她离去之后或许也很难再传承下去。而这种无声息的断代、落幕,在后疫情时代,其实是最常见、也最令人无奈的现实之一。

但故事却没有渲染悲伤,而是注入了很多日常幽默元素,带着一种老派的乐观与平和。

阿蕊去南部的自驾过程,碰上了陈柏霖饰演的环保主义流浪者。尽管老一辈很难理解这位年轻人风餐露宿的生活方式,但聊着聊着也卸下了心防,临别前还顺带给他剪了个头。看似不可能的交流,其实就在善意交换的瞬间。

老板娘的子女们,也在母亲的影响下迎来了或大或小的转机。之前最急躁的理发师大女儿,好像也真正领会到了母亲的职人之道,能主动给顾客献上最珍贵的耐心和悉心。

尽管影片也存在一些问题,情节走向基本能猜到,女主南下剪发的篇幅略少,高潮的理发环节结束后,收尾有些拖沓......但那股熟悉、亲和的味道仍然能把观众稳住,跟着这家人的日常生活缓缓流动下去。

对比同样以职业为切入点的片子(如殡葬业浪子回头的《人生大事》;新闻业理想不灭的《不止不休》),影片不特意在人物弧光上做大起伏,也没有浓墨重彩地歌颂什么,而是在最传统的家庭叙事里,轻盈地回味、自然地记录一种正在消逝的人伦、情感关系。

华语电影区能够妥帖把握好这种腔调的,还真得看台湾同行啊。

(文/motion)

标签:

推荐文章

最新资讯